欢迎光临深圳市程建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 咨询热线:13699834260
联系我们

深圳总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花园大厦C栋707
宝安分点:石岩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厦A座1003室
电话:0755-2393 9041
传真:0755-2393 9117
联系人:黄先生
手机:13699834260
网址:
www.szcjby.com
邮箱:  
cjby@163.com
深圳各区均有分点,随叫随到


害虫知识

首页 > 害虫知识 > 正文

深圳市杀虫公司/消杀中心/专业白蚁防治/蝇类

文章作者:程建白蚁防治中心发布时间:2021-05-22

深圳市杀虫公司/消杀中心/专业白蚁防治/蝇类

(一)分类

蝇在昆虫系统分类上指双翅目中比较进化的一大类,即环裂亚目(Cyclorrhapha)的总称,有的作者称之为高级双翅类。其中种类很多,据统计我国有瓣类已知蝇类超过850种(范滋德,1979).但形态、生活史、生态上的差异很大,因此分类问题尚未统一,对目与

科之间的一些分类阶梯尚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参照国外分类学者的意见,在环裂亚目之下,根据成蝇头部触角上方额囊缝的有无,分为无缝组(Aschiza)与有缝组(Schizoph-ora)两组。在有缝组中,根据腋瓣的有无,分为无瓣类(Acalyptratae)与有瓣类(Calyptr-

atae)两类。有的作者还在科之上设总科。蝇的共同特征为:

1)触角短,分3节,第3节最长,其背面有一触角芒。第2节背面偏外侧有一几乎纵贯全长的裂缝;

2)复眼1对,明显。多数雄蝇两眼间距离很窄,称接眼式;而雌蝇眼间距较宽,称离眼式,有些蝇类雌雄蝇眼间距无明显差别;

3)单眼3个,在头顶部形成三角区;

4)多数蝇类口器发达(狂蝇类多不发达),为舐吸式或刺吸式,具摄食功能,触须不分节;

5)胸部背面有清晰的横缝,后小盾板退化、不明显或不发达;(6)翅脉简单,除亚前缘脉外多有6条纵脉及1条腋脉;

7)腹部明显可见4-5节,第2腹板总是外露的;

8)幼虫头退化而小,大部缩入胸部内,具咀嚼型口器。腹部第8节的后侧有后孔门1对,后孔门由气门环、气门裂和纽孔组成,其形状在幼虫分类上有重要意义幼虫仅3个龄期,第3龄幼虫不蜕皮即变成蛹;

9)蛹壳由第3龄幼虫皮缩小角化而成。蛹羽化为成虫时,蛹内成虫头部前端有一额囊,用以顶破蛹壳,蛹壳前端作环状裂缝脱落,环裂亚目即因此而得名。蝇的分类比较复杂,各学者意见不一,国内主要采用的分类体系

而另一些作者从实际应用出发,按照成蝇的食性、传病方式及致病作用,将主要蝇类分为3大类,即:

1)吸血蝇类 其雌、雄蝇均吸人或兽的血,具有发达的刺吸式口器,在我国畜牧区主要传播畜类的疾病,在非洲可传播人体锥虫病。如蝇科中螫蝇亚科的某些种类。

2)非吸血蝇类 其成蝇都不吸血,口器舐吸式,以各种有机物质为食,是机械性传播人类肠道或其他传染病的主要蝇种,部分种类的幼虫亦可引起蝇蛆病。

3)不食蝇类 成虫期口器退化,不吃食物,依靠幼虫期贮存的营养维持生活、产卵后即死亡。幼虫完全营寄生生活,是蝇蛆病的主要病原,对畜类危害很大,幼虫亦可在人体寄生,引起蝇蛆病。

(二)生态习性

1.幼虫习性

蝇幼虫生长发育在其赖以滋生的物质中,由于滋生习性不同,不同的滋生物中蝇的种类也不同。如在混有人尿的稀人粪中,以麻蝇最多,其次为金蝇、丽蝇;在较干燥的人粪中,主要为麻蝇,也可有舍蝇、腐蝇;在畜粪中以舍蝇和鳖蝇为主;在腐败植物中,以舍蝇、腐蝇为主;而在通常的垃圾中,因垃圾成分不同蝇种可有变化。了解蝇幼虫的滋生环境及滋生习性,对防治蝇类有重要意义。

每种幼虫有其固有的食性,因此滋生物种类不同,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也不同,就一种蝇种来说,当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滋生物种类愈多时,其数量就愈多。同一种滋生物,亦因其数量、质量不同而影响蝇幼虫的生长,如滋生物中含蛋白质多,幼虫发育快,且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反之,如蛋白质含量少,则幼虫发育慢,个体小。每种蝇类幼虫,有适于其发育的最低、最高及最适宜的温度。如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发育 所需的最低温度为5℃左右,最高为43℃左右;而舍蝇(M.vicina)则为最低7-8℃、最高55-59℃,如在这种温度范围之外,幼虫发育缓慢甚至死亡。此外,湿度对幼虫的发育影响也很大,一般幼虫喜在较湿润的滋生物中生长,而在较干燥的滋生物中,幼虫滋生少,死亡也多。

2.蛹的习性

3龄幼虫发育成熟后停止取食进入化蛹阶段,化蛹过程由蝇神经结的内分泌物控制。蛹的习性与幼虫有明显不同,一般对高温、高湿的耐受力均比幼虫低,因此幼虫在化蛹时,多爬离幼虫滋生地,到附近较干燥的松土表层或缝隙中化蛹,其深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了

解这一习性,有利于灭蛹。蛹的发育期较幼虫期长,因蝇种而异,在适宜的条件下,家蝇为3-6天,丽蝇为10-17天,厩螫蝇为6-20天;在不利条件下,可长达数周。蛹对低温耐受性较强,因此多数蝇类均以蛹期越冬。

3.成虫习性

1)产卵 各种蝇类的产卵方式不同,如家蝇及多数常见蝇类,均产卵于幼虫滋生物上,产卵数因种类而异,可产数十个至数百个,多成块状堆集在滋生物上;而麻蝇类则多产出1龄幼虫;而幼虫营寄生生活的蝇类,如胃蝇、皮下蝇等,成虫多产卵于宿主的皮毛上。

2)食性 成蝇的食性比较复杂,按其食性可以分为3大类,即不食蝇类,成蝇不摄食,口器退化;吸血蝇类,成蝇以所吸血液为其主要食物;非吸血蝇类,成蝇不吸血而是舐食有机物。非吸血蝇类的食性也很复杂,可分为粪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成蝇的食性,不仅与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传病的方式、能力以及与防治有密切关系。如不食蝇类多与传病无关,但其幼虫多为寄生性,可引起人及动物的蝇蛆病。吸血蝇类主要通过吸血传播疾病;而非吸血蝇类则主要通过蝇体内外携带病原体而机械性传播疾病,在这类蝇类中,其食性愈杂,则其传病的可能性愈大,可传播的疾病的种类也愈多。非吸血蝇类取食频繁,且有边取食边反吐(形成吐滴)边排便的习性,因此当其停留在食物或食具上时,通过吐滴或排泄粪便,很易污染食物、食具,散播病原体。

3)栖息与活动习性 成蝇的栖息活动场所极广泛既可在人活动的场所如居室、厨房、公共场所或食品作坊、厕所等处,也可在室外粪坑、垃圾堆、腐败动、植物质等处。不同蝇种虽有相对固定的栖息活动场所,如舍蝇多在室内,绿蝇、麻蝇等多在室外,但不十分严格,可因环境中滋生物的不同而改变。成蝇多数在日间活动,夜间静止,在日间时有趋光性,在光亮时活动频繁。利用蝇类趋光的习性,采用蓝色玻璃,在食品厂、食堂、厕所入口处设计一暗道,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防蝇的作用。蝇的飞翔能力较强,根据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蝇类最大飞翔距离可达6-12公里,但一般有效扩散直径为1-2公里。

4)蝇种组成、季节分布与越冬。一个地区蝇的种类称为蝇相,而同一个地区各种蝇类的比例称为蝇种组成。由于气候、高度、地理位置、滋生环境等的不同,不同地区的蝇相和蝇种组成亦不相同。此外每一蝇种在一个地区一年四季的数量分布亦不相同,在我国大多数蝇类的季节分布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为单峰型,多为耐热蝇种,一年中以7、8、9三个月为其密度高峰;另一型为双峰型,这种类型的蝇类一般适于在较低温度中生长繁殖,因此多在4-5月、10-11月有两个密度高峰,而在较热的8-9月数量明显下降。了解一个地区的蝇相、蝇种组成及主要蝇类的季节分布,就能较好地分析蝇类与传播疾病的关系,制定防治对策。在较寒冷地区,当冬季气温在10℃以下时,蝇类停止活动,进入越冬状态。由于蝇蛹的耐寒能力较强,大部分蝇类均以蛹期越冬,少数以幼虫越冬。在南方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蝇类可全年活动,无越冬现象,有的地区冬季蝇类较少,成蝇多在室内或较温暖处活动。

(三)与人类的关系

大量蝇类在人的周围活动,影响人的工作与休息,而最主要的是它们可以作为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疾病的媒介,或本身即为病原体引起蝇蛆病。

1. 生物性传播

在非洲,吸血蝇类舌蝇属(Glossina)中的某些种类,可传播人的睡 眠病(sleepingSickness),睡眠病的病原体在非洲西部为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 gambieuse),而在东部为罗得西亚锥虫(T.rhodesiense).睡眠病在非洲对人的威胁很大,如不经治疗,会终致死亡。此外,舌蝇属的一些种类,还可以传播多种动物的锥虫病。锥虫病虽主要在非洲流行,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与国外交流增多,在援外或劳务输出人员中应注意。

2.机械性传播

主要由非吸血蝇类传播。非吸血蝇类体表多毛,易粘附病原体,爪垫上有小毛及分泌的粘液,增加了携带病原体的能力。口器很发达,能大量吸食液状食物,消化道的嗉囊可贮藏病原体,在吸食食物时有形成吐滴反吐及排便的习性,这些习性都增加了传播病原体的能力。一般认为,由于病原体多不耐干燥,所以经体内传播(排粪、吐滴)远比体外传病作用为大。此外,有文献报道,蝇在防蝇纱罩上爬行,其所排粪便落入罩内食物中,也可使食物受污染而传播疾病。蝇类可机械性传播的疾病很多,病原体包含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多种。有关蝇类传播疾病的材料,国外在本世纪早期报道较多,国内学者在30-50年代也做了不少工作,60年代以后则缺乏文献报道。

1)病毒病 早在本世纪初已有学者报道,蝇体可保有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由体外或体内传播病毒,主要的蝇类为家蝇、舍蝇及大头金蝇等。到了30、40年代,又有一些作者发现在自然界捕获的蝇类中,有该病毒存在,在一些蝇类中,该病毒可存活一定时间。Ward等(1945)将蝇污染了的食物喂两只猩,使两猩猩均发生脊髓灰质炎的亚临床感染,在其粪便中可查获到病毒长达14-20天,作者将猩猩粪接种猕猴,产生了典型的脊髓病变。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蝇可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也有作者指出直接接触在传播脊髓灰质病毒上的重要性,认为蝇传播是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传播途径。

另一种可以通过蝇传播的病毒病是沙眼。早在1919及1922年,法国学者Nicolle氏等就有蝇在接触患者的沙眼后24小时或接触了从患者眼部 取下6小时后的绷带后,仍可传播沙眼病的报道。

2)细菌性疾病 蝇类可传播多种细菌性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肠道细菌病,其次有结核、破伤风、麻疯和细菌性眼结合膜炎等。对蝇类与肠道传染病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作者从发病率与蝇类的季节分布,以及从蝇类体表、体内分离病原 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得较多的肠道传染病是细菌性痢疾和伤寒,调查得较多的蝇类是舍蝇和大头金蝇。如Manson-Bahr氏早在1919年就报道了他在埃及的研究结果,他发现痢疾杆菌在蝇的消化道内可存活4天。Stewart氏(1944)在北非的实验表明弗氏痢疾杆菌可被蝇携带长达12天之久。周钦贤(1940)从北京公厕捕获的250只大头金蝇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其阳性率为8%,并证明伤寒杆菌能在实验室饲养的大头金蝇体内存活5-6天。周惠民、张宗葆(1952)报告在大连厕所捕获的60只舍蝇中检出副伤寒杆菌、其阳性率为8.33%.其后,在四川雅安(1956)、内1958)、厦门(1957)和福州市(1960)等地,也都从舍蝇、大头金蝇中查出带有弗氏痢疾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3)原虫病 国内、外作者的研究表明,蝇类可传播多种原虫病,其中主要的致病原虫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其他致病或不致病的原虫如兰氏贾第鞭毛虫、微小内蜒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等均有发现。涉及的蝇类以舍蝇及大头金蝇为主。如张奎氏(1943)在成都以解剖检查蝇类消化道内含物的方法,从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麻蝇体内查出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兰氏贾第鞭毛虫及梅氏唇鞭毛虫等的包囊。其中大头金蝇的带虫率高达41.1%(60/146).卢婉卿、冯兰洲(1943)在北京将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喂实验室内培养的大头金蝇,发现蝇类吞食包囊后15分钟,即可从蝇粪中查获包囊,粪中排出包囊可持续30小时,蝇粪中的包囊经培养可发育成滋养体。

4)蠕虫病 国内、外学者均有关于蝇类传播蠕虫病的报道。如张奎(1943)在成都解剖了包括舍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等多种蝇类,在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麻蝇的肠内容物中发现了蛔虫、鞭虫、钩虫等虫卵,以大头金蝇的阳性率最高。Pipkin(1943)报道在家蝇及其他蝇类体外,可携带蛲虫、钩虫、鞭虫和人蛔虫卵,这些虫卵在蝇体外可存活1-3小时。

作为机械性传播的媒介,蝇类可传播多种传染病,但其特异性不强,常因环境等因素而可改变。从某一疾病的流行情况来分析,通过虫媒机械性传播,一般不是该病传播的唯一途径,尚可通过直接污染等形式传播。因此在考虑疾病的防治时,除防蝇措施外,尚需考虑切断其他传播途径的防治措施。

3.蝇蛆病(myiasis)

蝇类幼虫寄生在动物或人体的组织或腔道内而致蝇蛆病。据陈佩惠截至1980年的统计,我国文献记载的各类蝇蛆病约300余例。目前对蝇蛆病的分类有以下两种方式。Patton根据蝇类的习性及蝇蛆对宿主环境的适应程度,分为以下3种类型:

1)专性蝇蛆病(specific myiasis) 蝇幼虫营专性寄生生活,即这类幼虫只能在动物体内才能生长发育,幼虫在动物体内发育已成为这类蝇生活史中必需的一环。根据幼虫对宿主的选择性,又可分成两类:①宿主特异性类:这类蝇幼虫对寄生的宿主及寄生的器官、部位有特殊的选择性,即只有在某些种宿主的某些器官部位中寄生,才能发育成为成熟的第3龄幼虫。这些蝇类主要分布在畜牧区,如马胃蝇正常只寄生在奇蹄动物如马、驴、骡等消化道中的特定部位;皮下蝇寄生在牛及其他偶蹄动物的皮下;羊狂蝇寄生于羊的鼻腔及鼻窦内。这类蝇幼虫虽然也可偶然寄生在其他动物上或其他部位,但因未能完全适应,多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如狂蝇的一龄幼虫也可在人眼、鼻、口腔中寄生,胃蝇的一龄幼虫可进入人皮内寄生,但均不能继续发育。②宿主非特异性类:这类蝇幼虫虽也需在活组织内才能生长发育,一旦将幼虫从动物体取出后置于死组织中便不能继续生长发育,但幼虫不能穿入未破损的皮肤内,只有当宿主体任何部位有出血时,才可吸引这类蝇类在其上产卵或产幼虫。这些蝇类对宿主及寄生的器官、部位无特殊选择性,因此在人和各种动物的不同部位都可引起蝇蛆病。如引起眼、皮肤、耳、鼻、阴道内等部位的蝇蛆病。属于这

类的蝇类常见有蛆症金蝇(Chrysomyia bezziana)和嗜人锥蝇(Cochliom yia hominovo-ax).这类蝇的成虫主要是野栖的,因此这类蝇蛆病多见于野生动物或牧区的牲畜,人偶可获感染。

2)半专性蝇蛆病(semi-specific myiasis) 引起这类蝇蛆病的蝇幼虫,正常是在死动物尸体或腐败的动物组织内滋生,因腐败的气味而诱使成蝇到达该处产卵或产幼虫。活动物或人体有伤口或疾患化脓时,也可吸引这些蝇类产卵或产幼虫。蛆寄生的部位较浅,只食坏死组织,不侵入活组织。导致半专性蝇蛆病的主要蝇类是绿蝇、金蝇、丽蝇和麻蝇中的一些种类。

3)偶然性蝇蛆病(accidental或facultative myiasis)导致这类蝇蛆病的幼虫,在正常情况下是在腐败的有机物质(一般不包括腐败的动物组织),如粪、尿、腐败的植物中滋生的种类。幼虫进入人体是偶然性的,进入身体的方式可以是蝇卵或幼虫污染食物而致肠道蝇蛆病;成虫产卵或产幼虫于肛门、尿道口或阴道口附近,幼虫进入腔道而致蝇蛆病;或肛门、尿道或阴道接近有蝇蛆的处所,蝇蛆爬入这些部位。国内已报告的蝇蛆病中,以这类蝇蛆病最多。主要蝇种为舍蝇、厕蝇、金蝇等。

从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分析(2)、(3)两类蝇蛆病主要是由于城市垃圾、粪便处理不当,导致蝇类滋生而引起。而专性蝇蛆病的蝇类主要是侵袭动物,且多在牧区,或近郊区牧场,但其经济影响却不容忽视。如牛皮下蝇蛆成熟离开牛体时穿破皮肤。有破孔的牛皮,其经济价值明显降低,据国外报道,一些以牛的产品作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由于牛皮下蝇的危害,其经济损失每年可达数亿美元。

James(1947)根据蝇幼虫侵犯的器官、组织部位的不同,将蝇蛆病分为9种,这种分类法,对临床工作者比较容易接受,但分类过细,一般将其归纳为以下5种:

1)皮肤蝇蛆病 包括伤口及皮下蝇蛆病;

2)耳、鼻、咽喉及其窦的蝇蛆病;

3)眼蝇蛆病;

4)肛门、阴道、尿道蝇蛆病;

5)胃肠道蝇蛆病。

(四)防治

蝇类的存在主要是环境卫生问题,因此清除各种蝇类的滋生环境,是防治蝇类的根本措施。应采取治本为主,治标、治本兼顾,因时、因地制宜的综合措施。传统的防治方法,依照使用的手段不同,可分为物理、化学(药品)和生物(生态)等3种,近年来在用遗传学方法防治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兹分别简介如下。

1.物理防治

这是比较简单、节约的办法,如果使用得当亦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对成蝇可采取人工捕打,用捕蝇器、粘蝇纸捕捉和粘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纱窗、纱门、用纱罩防护食物等均可取得好的效果。对小范围内的蝇幼虫,如厕所蹲坑等处可用热水烫,或用网捞等。

2.化学防治

常用的药物有敌百虫、倍硫磷或除虫菊类的衍生物等。在使用药物杀灭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蝇的生态习性、栖息场所,有目的地对重点地区进行喷洒。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含义,各作者理解有不同,有的只狭义地把利用天敌消灭昆虫称之为生物防治,而多数学者则把凡利用改变环境而使昆虫的滋生减少甚至无法滋生的方法或措施,均列为生物防治的范畴,而最近研究较多的,如利用昆虫激素,甚至遗传方法中的一些方法,也可列为生物防治的内容。

1)滋生地和滋生物的处理 蝇幼虫的滋生物主要是腐败的动植物有机质、粪便、垃圾等,对大量的滋生物,可以根据各地用肥的习惯,采用堆肥或产生沼气的办法来处理,通过这些办法可以同时防止成蝇在这些物质上产卵,或杀死其中的蛆。对少数散在的滋生物,应注意及时收集、处理或深埋。

近年来,动物养殖业发展迅速,也有些新问题出现。如有的专业养鸡户,在大量发展养鸡时,忽略了对鸡粪的处理,使之成为人工形成的蝇类滋生地。还有的地方,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培殖蝇蛆,作为动物饲料,如不注意加强管理,也容易成为人为的蝇类滋生场所,造成环境污染。

2)利用天敌如寄生蜂等。

4.近年来在研究、发展中的灭蝇方法

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多数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其中个别方法,对个别蝇种在小范围现场中已使用过,取得一定效果。

1)昆虫激素防治法

①内激素类:又称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体内分泌激素的主要器官有:脑神经分泌细胞、前胸腺和咽侧体。脑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脑激素,它可活化咽侧体。使之分泌保幼激素,又可直接活化前胸腺(在蝇类中为围气管腺),使之分泌蜕皮激素。这两种激素直接调

节昆虫的生长、成熟,使之蜕皮、成虫器官发育等。如用过量保幼激素处理滋生地,可形成超龄幼虫或形成具有幼虫和成虫两期特性的中间型,很快死亡。用过量蜕皮激素,则可使幼虫过早蜕皮,变成小而无生殖能力的成虫,或蛹不能形成成虫而死亡。文献报道此类物质用于灭蝇试验的有Altosid SR-10、R-20458、AI3-36206和AI3-36093等,均证明对蝇

有较好的效果,其中R-20458曾已用于处理整蝇的滋生地。

②外激素:又称信息激素,其中用于防治研究的是性信息素。蝇类的性信息素有雄蝇诱雌蝇和雌蝇诱雄蝇两大类。不同蝇类产生性信息素的组织不同,如Rogoff(1964)指出雌家蝇性信息素存在于雌蝇的头部、腹部和卵内,Carlson(1971)从性成熟的雌家蝇的表皮和粪中分离出性信息素,经分析定出其结构后已能人工合成,定名为Muscalure.实验证明在捕蝇器中加入Muscalure后,可使捕获蝇的数量增加数倍。但此法尚未见有用于防治效果的报道。

2)遗传防治法 广义而言,遗传防治指通过改变或转换害虫的遗传物质,以降低其繁殖势能,从而达到控制或消灭一个种群的目的。一般可通过下列两类方法来进行:

①释放大量绝育的虫体(一般为雄虫),其数量远远超过自然种群的雄虫,使释放的绝育雄虫与自然种群的雌虫交配,使雌虫产出未受精的卵,从而达到绝育的目的。为获得绝育的虫体,可采用2射线(一般用00钴)或采用化学不育剂。早在50年代,在美国南部已采

用释放照射绝育的锥蝇(一种为害牛的蝇种)雄虫,来达到防治的效果。蝇类的化学不育剂有三胺硫磷(thiotepa)、六磷胺(hempa)、绝育磷(tepa)、不育特(apholate)等。实验证明,在饲料中加入0.25-1%不育特,可使雌雄蝇都失去生殖能力。但上述不育剂毒性较强,残留时间长,且多为致癌物质,应谨慎使用。

②释放部分绝育或遗传特性变更的虫体,以达到减少种群的生殖能力及数量,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例如:利用低剂量照射,诱发雄虫精子的染色体发生改变,而达到使其不能产生正常后代的目的;利用近缘种杂交,产生不能正常发育的后代。这类防治方法,在蚊的防治上工作做得较多,且有一些在局部地区获得成功的例子。但在蝇类防治方面,多处在研究阶段,如家蝇、蛆症金蝇、厩螫蝇、非洲的一些舌蝇等种类,在国外均有报道。遗传防治法主要的关键是,要选择到适当的虫种品系;要有在实验室内大量繁殖的条件;只能在局部且比较隔离的地区进行,不易在大面积推广。

(3) 微生物防治法 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的研究,已进行了数十年,目前认为最有希望的是苏云金杆菌。该菌具多种杀虫毒素,对蝇类有作用的是β-外毒素。国外已利用该菌防治家蝇,将菌剂拌入牛饲料中喂牛,牛粪中即含该菌毒素,蝇幼虫吞食后,至蛹期即死亡。近年来,国内已有石家庄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用苏云金杆菌β-外毒素进行了杀灭舍蝇、丝光绿蝇卵、幼虫的试验。

深圳市程建白蚁害虫防治中心有限公司;害虫防治热线:13699834260


Copyright 2007-2021 深圳市程建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23818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花园大厦C栋707
宝安分点:石岩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厦A座1003室 
电话:0755-2393 9041 传真:0755-2393 9117
联系人:黄先生 手机:13699834260

邮箱:cjby@163.com